一、溝通,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連結
人與人之間是否能相處得愉快?團隊的合作是否能產生動力邁向成功?我認為,溝通是其中最關鍵的課題之一。你可能聽過這些話:
「你不懂啦」:否定對方的認知與經驗,讓人失去表達意願
「你又來了」:把對方貼上標籤,讓情緒升溫
「我早就說了」:聚焦對錯,忽略問題解決
「這不是很簡單嗎?」:貶低努力,容易讓人覺得被羞辱
「那根本行不通」:封閉對話,扼殺討論空間
「你太敏感了吧」:否定情緒,轉移責任
「我就是這樣的人」:拒絕改變,阻斷溝通
這些話語,就是典型的「口頭纏鬥語」,會讓對話走向防衛、對立甚至中斷。
二、我對溝通的體會:從傾聽開始
在我的工作經驗中,我深刻體會到:溝通從「傾聽」開始。我們都希望對方理解我們的立場,但同樣地,對方也渴望被理解。因此,願意先放下自己的成見與假設,真誠地聽進對方的話,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。
我常用兩個隱喻提醒自己:一把尺與一支溫度計。
尺,是用來衡量彼此在認知上的落差;溫度計,是用來感受對方情緒的變化。
三、同理心:不是為了說服,而是為了理解
我對「同理心」的理解是這樣的:它不是要我們放棄立場,也不是一味地迎合,而是願意用對方的邏輯、語言與背景去理解他為什麼這樣想、這樣說、這樣做。
很多爭執的本質,其實不是誰對誰錯,而是雙方講的是不同的道理。
同理心不保證雙方能達成共識,但它可以讓我們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,仍能保持尊重、理解與對話的空間。這才是成熟溝通的本質。
四、情緒觀察:讓看不見的成為可被理解的
溝通的品質,往往取決於我們有沒有看到「話背後的情緒」。
一個人雙手交叉、語速變快、突然沉默,可能是在壓抑情緒;一句「算了,沒差」,背後也許是受傷與無力。
這時候,不要急著反駁或解釋,而是先說:「我感覺你對這件事真的很在意,我想理解你在擔心什麼。」
當情緒被接住,對話才有機會繼續。
五、打造學習型組織的溝通文化
我從《第五項修煉》中學到,組織若要進步,不能只靠制度與流程,更要靠持續學習與對話的能力。書中提到的五大修煉:自我超越、改善心智模式、建立共同願景、團隊學習、系統性思考,每一項都離不開「人與人之間看世界的方式是否對齊」。
以愛貓一生為例,我們的使命是「提供愛貓一生的健康」,願景是「為愛貓者打造一個歡樂、幸福的平台」,而我們的核心價值是「品質、服務、誠信」。我們採行 D2C(Direct to Consumer)的商業模式,省去中間商的分潤,把節省下來的資源回饋給消費者,並投入在使用更好的原料與更真誠的服務上。這些不只是口號,而是每一位同仁在遇到困難或溝通落差時,能夠回頭依循的「北斗星」,提醒我們為何出發、要往哪裡去。這樣的經營理念,本質上就是一種對顧客負責、對品質執著的態度。而這樣的精神,不只體現在對外的品牌表現,也應該內化到我們的內部文化中——每位同仁之間,也要能真誠溝通、彼此理解、共同修正。
我也想特別說明,未來在組織中的晉升與擔任主管的考量,除了績效與能力,更重要的是:是否真正理解並落實《第五項修煉》中所提到的核心理念。我們需要的領導者,不只是執行者,更是能夠促進學習、帶動願景、化解衝突、協助團隊共同成長的橋樑。
如果你能在日常工作中展現這樣的態度與行動,我相信你就是未來我們期待的主管與關鍵人才。
六、出、處、語、默:做正確的事之前,先成為正確的人
在判斷是否該說話、如何說話、何時行動時,我常提醒自己四個字:出、處、語、默。
• 出:何時出面,何時表態,講求分寸與時機
• 處: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與角色,保持謙遜
• 語:語言要精準、語氣要溫和,說對的話更要用對的方式
• 默:懂得在對的時候保持沉默,是修養的體現
這四個字,其實也是對「做正確的事」的一種修煉:
不衝動、不逞強、不敷衍、不逃避。
結語
溝通,不只是技術,更是一種態度;
傾聽,不只是耳朵的事,更是心的修練。
在愛貓一生,我們希望每一位同仁都能透過溝通與學習,成為更成熟的個人,也一起打造一個更健康、更信任的團隊文化。